我们终要脱落乳牙,长出坚硬恒定的牙齿

我们终要脱落乳牙,长出坚硬恒定的牙齿

——读春树小说《乳牙》

by 布拉格

读完《乳牙》,是这个初冬下午的四点多,窗外的华北平原正在中度雾霾的笼罩之下,房间里昏暗得需要打开灯,像是即将进入了夜晚。我坐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窗外。窗外的天巧和的就像主人公吴楠与她的好朋友许丽约着去酒吧的那个雾霾天。

我也像小说里的缪缪一样在一座小城里封闭了许多时日。我一想到那个喜欢摇滚、喜欢跟人海聊、喜欢喝黑咖啡的缪缪,因着生存的压力和家庭的责任而不得不离开她热爱的北京,我就忍不住地心疼,但成长的道路上,得有多少人如缪缪一样不得不放弃理想,走向了一种自己都厌弃自己的人生,有时候在生活面前你没得选择,向生活妥协是唯一的路。但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被压下的理想时不时地还会冒出头来,像缪缪的抱怨:“在这儿没人看书,只有谈恋爱的才去看电影,商场里的衣服都很丑。”在这样的小城,喝咖啡是奢侈的、买鲜花也是奢侈,一切的生活之道皆趋向于有用的事物。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小城市是僵死的,是可怕的,也是无聊的。在这里没有人与你谈艺术、谈文学、谈音乐、谈饮酒的文化、谈旅行的见闻,在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音乐会、没有诗歌见面会、没有异彩纷程的生活选择,在这里你必须趋同,你不能存异。你从一生下来,几乎你就看到了你的一生,结婚生子,生老病死,为芝麻绿豆大点的鸡毛蒜皮的事儿和身边的人争吵。你不可能有什么眼界,你眼前就那么大点的地方,接触的就那么大点眼界的人群,你如何打开眼界,你如何能看到远方?如果你心存理想,你只能祈祷它有一天能艰难地开出花来(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一起点就高,你也不得不承认,大都市的机遇相比小城市会多很多。我记得我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在小城市
即便你昼伏夜出
也会有人在路上喊你的名字
这里狗和狗相识
猫和猫相认
鸟和鸟相亲
你的生老病死你的婚丧嫁娶
你的悲痛哭泣你的春心荡漾
都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无一例外

成就了自己的,留在了理想之中的,必竟是少数,多少人为理想的光辉而来,多少人又为生存哭泣着离去。但成长,让我们学会了自己担待自己。我们只能向内而求,没有什么外力能拯救你。在责任面前,无可逃避,只能面对。但好在,我还有写作,我还有诗歌,我还有阅读,我还有音乐,我还有电影,我还有自己为自己制造的短暂的离开——比如冲一杯黑咖啡或者一杯白咖啡,听一段音乐,散一段长时间的步,晒晒阳光,看看落日,拍几张满意的照片。我不能舍弃自己,我不能没有灵魂,只要还有诗歌,只要还有阅读,只要还能写作,在哪里我都是富足的。但如果我不能阅读或者不能写出满意的东西时,或者表达不出我想表达的,我就会被魔鬼附了体,暴躁易怒,我变得不再是我,我成了一个空洞的壳。仅有生活本身是不够的,我活着不能仅有责任和没有尽头的琐碎的生活。

我需要这样的生活,像《乳牙》的主人公一样需要这样的生活,哪怕仅是片断:

下午的咖啡时光

下午三四点钟的咖啡时光是闲适的
忙碌的时间暂时的停下来
时间之外的时间我们不去想它
松驰地坐下来,坐在落地窗前
让阳光蜜汁一般的照着我们
让我们抛开生活的种种
喝几口苦咖
谈谈艺术
谈谈我们在琐碎的生活间隙
阅读过的几本书
听过的几首音乐
看过的几部小津安二郎
让我们谈谈哲学
我们这些没有灵魂就活不下去的人
为生活过多的贡献了自己的人
偶尔的关照一下灵魂
要让这灵魂保持鲜活啊
只有拥有了这灵魂才能拥有自由
才能让我们这双无翼之翅
得以飞翔
咖啡慢慢地饮,窗外的时光慢慢地看
立冬了,北方还是色彩斑斓
枫叶的红,银杏的黄,法桐的绿
时钟像这个迟迟不愿离去的秋天
在我们的咖啡时间里
放缓了速度
我们像两片落得过于缓慢的叶子
在悠悠晃晃的空间里
拽长拽宽拽高着我们的时间
我们在我们的时间里
把时间遗忘在了身后
时间的间隙
地板明亮
桌椅闪光
这些刚刚被水擦拭过的家居
几净桌明
我端着一杯咖啡
坐在窗前
再三打量着阳光照射下的事物
这些在光中发着光的
让我心满意足
上一场家事已经结束
下一场家事还未来临
这一小段的时间
刚好用来无所事事
用来在微博里读几首诗
用来思考一下自己
并为一首诗的开端构思几句草图

我很久很久都没这么畅快地阅读不是翻译的小说了。春树的小说太好读了,但春树的小说也是耐人寻味的,是经常读到一处会引起我停下来思考的,她唤起了我的种种相同的疼痛,相同的焦虑,相同的迷茫,相同的绝望,甚至是相同的渴望,尽管我们完全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尽管我们的经历成长环境完全不相同。她的成长环境甚至是让我羡慕的,如果没有网络,我几乎不可能能像主人公吴楠那样,跟任何人交流诗歌交流文学交流音乐。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以个人的情感体验唤起读者的普世情感认同的。读春树我有种被认同感。我所经历的那些痛苦那些孤独那些绝望那些挣扎那些美好那些不美好都有了出口。只要准备活下去,我们终将要自己走出黑暗的地带,迎向光明,在种种困惑面前我们只有自救。小说当然是在光明的希望中意味深长的止住了,但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知道,生活的起起伏伏没个停,我们还会去到低谷,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痛哭流泪,我们还得继续不断地自我救赎,不断地在生活的片断中遭遇到快乐宁静闲适或者温情。

春树的《乳牙》唤起了我要写一部自己作品的欲望。韩东说:“好作家让你惊奇,哇,这家伙是如何办到的?更好的作家让你相信,他做的我也能做。“春树无疑就是如此。读《乳牙》就像听一位能读会道的朋友在你的面前讲故事,痛快而直接,酣畅而淋漓,口语式的,日常生活化的,毫无矫揉造作之意,毫无写作痕迹,像河水那样自自然然起伏流畅的。我喜欢她这种直接,痛苦的直接,发泄的直接,咒骂的直接,展现自我的直接,争吵的直接,她不拐弯抹角,她就是哭也直接,笑也直接,幸福也直接,想就是想,爱就是爱,不爱也痛快,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啊,生活的勇气,写作的勇气,多么真诚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人,一个这样直接表达的作家。多么无惧无畏啊,我记得很多年前我看春树博客时,也是这样感叹!

但春树的直接,可不是无物的直接,她是有着写作深度的。读着小说主人公不断地以哲学的客观性思考解读着自己的人生、朋友的人生,阅读者也不由自主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主人公的性格人生观无疑是自我的是西式的,也唯有西式的人、或者同类的人才可以理解与包容,但主人公真正的到异国生活之后,她骨子里的情怀无疑又是中国的,文化的差异性在长久地生活中又显现了出来。于是,思乡念国,想念讲同一种母语的亲人朋友的情怀,泛滥得一发不可收捡,她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她要回到的那个家,不是有丈夫的家,而是有母亲的那个家,有国家的那个家。不能用母语表达的孤寂是痛苦的,是能把人折磨得疯掉的。于是读者不难理解,在异国的街头看到汉字看到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主人公的不能抑制的激动之情。我记得作家的诗作,在异国的城市街头,看到中国工商银行的ICBC都激动的在心里喊了出来”爱存不存”。作家写她在异国大地上听着军歌都激动,跟国内的朋友聊着汉语都异常兴奋。我太能理解她了,因为我即便生活在自己国家,在一个陌生的小城封闭久了后回到熟悉的银川平原,我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背着行李在商场里穿梭,我太需要这种自由自在地在人群中看看繁华世界了,我太需要和时尚来一场面对面了。我看这里的什么都亲切,连从前讨厌的人看着都不那么讨厌了。终于我又回到了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终于我又见到的都是自己所熟悉的面孔。

春树写到主人公回国前的焦虑与恐惧,我也那样,我不是说我回国,我是说我从一地到一地,我每次出远门前,也会有这种莫名的焦虑,害怕,与恐惧,甚至会怕离开,甚至会想退缩,也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近乡情怯吧。但真正在路上时,反而安心了,临行的症状也就消失了。抵达或者离开相对是简单直接的,但在这两者之间,也许是的内心深深的纠结和动荡不安。

作为读者,我一直是春树非常坚定的读者,从博客到微博,从未间断过的阅读着她,关注着她,并喜欢着她的风格。所以在阅读《乳牙》时,小说的有些片断,是我所熟悉的,比如主人公回国参加的那个获奖的诗会;比如怀孕的主人公在丹麦街头漫步时,被一位陌生的男性称赞她可爱,说想请她喝一杯,并问她你是日本人吗的那个场景,春树在微博里也以诗作《路遇,决定性的一瞬间》再现了;比如主人公写到与朋友小陈在电车上受到的那个肥胖德国女人的种族主义的污侮,以及德国男孩的挺身相助,春树也在微博里以诗作《第一滴血》写了这个场景,并更有意味性;再比如,主人公在农村的老家摘樱桃,以及春树写到的华北平原,以及小说中主人公的朋友郑远说的话:你那首写你父亲的诗写得很好。这话也是我一直要说的,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当时在春树的微博里读到她写父亲的这首诗时,隔着屏幕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失去挚爱亲人的切肤之痛啊,但这痛在诗里写得又是如此节制。所以,请允许一位读者在此把作家本人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作了重合在了一起的解读。

小说中女主人公与世界的疏离感也是我所熟悉的,有时在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里呆久了,你会觉得虚无与荒诞,你会觉得你被整个世界遗弃了,你会觉得你依无所依,靠无所靠,你会觉得你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你会怀疑自己的存在感,你会想离开,你会怀疑活着的必要活着的意义,你想起你远方的亲人,觉得那么遥远,遥远得像与他们隔着茫茫的宇宙,好像他们与你再无关联。

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爱的代价,痛的代价,孤独的代价,但我们只能长大,我们终将要脱落乳牙,长出更为坚硬的恒定的牙齿,我们总会再无所依傍,亲人朋友都将无能为力,你终将要孤军奋战,走过人生的黑暗地带,你必将要独立自强,没有人将与你共同面对你的世界,你心上的刀子不仅是陌生人插向你的陌生环境插向你的,它还有你最爱的人插向你的你最熟悉的环境插向你的,你必须要长得跟一棵沙漠里的树一样强韧无比,你终将千疮百孔,直面风雨。只要我们还会流泪,我们的希望就还在。

2019,11,24星期六雾霾

ChunSue
春树(Chun Sue),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Got something to say? Go for it!